
接轨,从有设备可用开始
故事还得从学校校长苏哲高的一次北京之行说起。
2011年3月,苏哲高在北京参加了全国中小学优质课堂构建与教学改革交流会。会议期间,他观摩了一堂通过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示范课。
真实的视频情境、超大的课堂教学容量、多样化的练习模式和鲜活的学生学习方式……这些新鲜的元素无一不让这位五十多岁的农村小学校长感到激动和兴奋。
“我深切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春天已经来临,教育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教学的一场大革命,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当天晚上,他一夜没合眼,连夜写下了一万多字的体会和计划。
从北京回来的第二天,苏哲高拿着自己写下的万字文稿召开了一次全校教工大会。当得知校长想在农村学校“搞教育信息化”,整个学校都炸开了锅:
“教育信息化投入这么大,建设经费哪里来?”
“学校老师年龄偏大还怎么学?”
“家长们会怎么看?”
……
针对大家的质疑,苏哲高把从北京带回来的上课视频放给老师们看,并一项一项作解释,一件一件亮实招。
经过几次集体商讨,学校最终把“发展教育信息化”定为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
说干就干。为了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短缺问题,学校上下团结一心、群策群力想办法,跑项目、拉赞助,多渠道筹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30多万元。
“县教育局投资15万元,新安镇政府投资10万元,相关企业赞助12万元……”苏哲高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哪家单位赞助了多少钱。很快,学校在全县率先建起了四、五、六年级15个“班班通”教室,并为全校每位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2012年12月,新安镇中心小学被教育部确立为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班班通”教室已成为全校最炙手可热的地方,教室没有装“班班通”的学生常常一下课就往有“班班通”的教室跑。显然,15个“班班通”教室已满足不了全校师生的需求。
怎么办?正当苏哲高伤透脑筋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临澧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临澧县教育三年攻坚计划》,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三年攻坚的重点工程之一,临澧县教育局也提出了“三年内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县”的口号。
“只有和大政策接轨,新安镇中心小学的教育信息化之路才会越走越宽。”2014年5月,新安镇中学校长胡国庆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抢抓教育信息化发展机遇,先后在新安镇中心小学投资50多万元,支持其完成了美术室、音乐室等功能室和20个“班班通”教室的建设任务,学校全面实现了“班班通”。
同时,学校还多渠道筹资60多万元,建立了高清智能录播教室和教师电子备课室,接通了100M的宽带校园网,配备了“畅言交互式”教学软件,完成了资源库、服务器等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实现了网络直播、实时录制、点播服务、视频教研功能全覆盖,夯实了学校信息化发展平台。
由“不会用”到“少不了”
设施、设备接轨之后,老师们用不用、怎么用,这是一个大问题。这涉及老师们的思想认识、技能水平和教学习惯。
“不解决这些问题,再现代化的设备也支撑不起现代化的教育。”苏哲高一语破的,“思想接轨、技能接轨、习惯接轨是教育信息化的软实力,比硬件更重要。”